《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时间:2025-10-31 05:38:20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1

接到上课任务,按照教学进度很快定下了《最后的姿势》这课,首先是因为课文内容打动了我,其次是大量的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契合本次活动主题。研读教材、查找资料、设计教案、试教指导、修改完善、课堂展示,在反复磨课中,真正让我从教材里走了个来回。我尝试着“转身”,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一、创设情境,寻找教学的最佳基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

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此次地震的危害之深,就不能深刻理解危难时刻谭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私的高尚师德。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和汶川地震有关的资料,做在《采蜜集》上,可以摘抄、可以剪贴、可以打印……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必将把学生带回到3年多前的那场灾难中。课前交流时,我又启发学生回忆地震当时的情景,再结合预习资料,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伤亡惨重,人数众多;有同学查找到当时的地震影响范围极广,波及到中国的绝大多数省市,甚至包括一些邻国;有同学回忆起当时娱乐节目全部停播,网页全部以黑色为底色,表达人们的哀悼……随着谈话交流的深入,学生已逐渐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此刻,以图片、音乐为背景,由教师的讲述带领大家眼见青山绿水瞬间变为废墟,再展现灾难中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和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自然导入课题,也奠定了本课教学的最佳基调。

二、整体感知,寻找训练的最佳形式

作为高年段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预习的功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即是对学生的预习反馈。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是由课题“最后的姿势”切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包含课题的句子,即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再提供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因为关键词句已提示了文章主干,学生概括起来并不困难,这一环节似乎也得到有效落实。但在试教后,李老师提出:“这种方法符合学生通常的阅读姿势吗?作为一篇记叙文的教学,有没有更有效地渗透方法指导的概括主要内容的形式呢?”一语点醒了我,看似简便易行、大家都在采用的方法也许适合老师的教学,但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从记叙文的结构出发,让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这几个要素来说说主要内容。这样的方法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致的,也符合文体特点,能达到有效训练、迁移运用的目的。

三、品读语言,寻找阅读的最佳路径

本文出自一篇新闻稿,选入课文时有所变动,编者将其改成了普通的写人的“文章”,而在行文上它保留了“通俗易懂”、“直达读者”的特点。因此,在试教时,我发现原先设定的中心问题:“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答案显而易见,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预设的“品读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环节无形中被弱化了,更多地凸现了“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二稿修改时,因预测学生能自行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我将阅读教学的第一个回合有意省略了,而直接由“怎样写的”切入,即阅读教学的第二个回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并借助于反馈了解学生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把握。由于灾难来得很突然,谭千秋不可能像哈尔威船长那样有20分钟的时间,所以文章正面描写人物的文字不多。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灾难性场景中,用一个撼人心魄的姿势来刻画人物,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的话以及同学们的感受来交代后续的事件,交代倒在废墟中的那个英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人物形象丰满了。本文与一般写人文章的最大不同是没有办法更多地去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只能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本文教学的最佳路径。

四、读写结合,寻找表达的最佳方式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学生学会了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对于“最后的姿势”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以给课题换词的方式,启发学生总结“最后的姿势是一种怎样的姿势?”“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舍己为人的姿势”、“大爱无私的姿势”、“护卫学生的姿势”、“生命的姿势”……学生都能脱口而出,看来谭老师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中,但这样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呢?我又设计了一道读写训练:以“ 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为开头写一段话,后面的内容要具体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这就考查了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中心,是否能够正确表达。然后,我以学生较少关注的“ 最后的姿势是恪尽职守的姿势”为开头作了示范,拓宽学生的思路,并恰当选用文中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完成片断写作。再让学生仿造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虽然课堂时间有限,未来得及当堂反馈,但从学生练笔质量来看,都能够围绕中心自由表达,达到了训练目的。

关注课程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所有一线教师仍需不断研究和实践。针对不同的文章,应有不同的教法,我们都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最佳姿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的姿势》,我准备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讲述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一位老师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一种英雄的爱―爱他人舍自己。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文章不仅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还为塑造学生的人格提供了感人的文本素材。

二、说学情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们只是略有耳闻,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在他们脑海中,或许只有个模糊的影子。在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由于没有切身的体会,对文本情感的深入品读有一定难度;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没有接触,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可通过仿写感悟环境侧面描写的妙处。

所以应让学生在第一课时观看5、12大地震视频资料,再现当时情景的基础上再次走进文本,诵读感悟谭千秋老师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可贵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准备在教授一课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表演增加对谭老师所受痛苦及其 ……此处隐藏12746个字……、大爱无”的精神o

三、说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悟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的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n由于这篇谍文较为浅显,所以我基本选用“日主读书、合作学习、白己感悟”的教学方法而我在其中做引导着的身份,具体方法如下=

1、朗读贯穿法口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理解谭千秋老师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嗣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品词析句法、通过相互讨论,抓住关键词句共同学习,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臼主探究法。以“感”和“悟”为宗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口

4、读写结合法。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写话训练,使读写结合,并且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读、评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将本课划分为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1、以情激待,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n因此,在上课初始,就以多媒体再现汶J‖地震时人们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场景,再以问题导入: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S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还记得当时发生过什么感动全国的事情呢?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谍堂氛围,更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展开铺垫。

2、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日然段,感悟谭老师的亲切与平凡。

以上是对本课第一课时的简单说课,下面我讲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1、课题入手,提墅主线

2、揭示课题,问:课文写的是谁?并且板书=谭干秋

3、提出问题:这“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让学生一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是灵魂句,所以一开始就把它提掣出来,作为贯穿教学的一条主线,使教学一直紧扣主旨,形散而神不散。谭老师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呢?当时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让学生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句子,互相交流。

有四个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口预示着灾情即将来临,平静中隐伏着不平静,指导读得低沉。

@忽然,谍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这是地震刚开始,出人意外,指导学生关注两个感叹号,读得紧张、急促;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口一地震越来越强烈,引导学生读妤句子囊

@地动山摇D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地震像巨,吞噬一切,可怕之极。

1、引导学生这四句话描写了当时的地震情况,让我们感受到地震突如其来,愈演愈烈,瞬间把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推向死亡的边缘。并且知道学生饱含深情的朗读把当时紧张气氛渲染出来。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地震的语句读一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情况,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客观原因。这部分重在让学生关注环境与场景描写,重在通过朗读使学生真切感受地震的危害与危急

引:大难来临,生死之际,正在教室里上课的谭老师是怎样守护学生的呢?

让学生三读课文,找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语句,想想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逗)言:纽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哥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一体会谭老师反应灵敏,有丰富的地震经验,憧得如何保护学生,当机立断地指导学生立即疏散。理解后指导学生朗读。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D ”

一让学生找出句中的三个动词“拉” “撑” “护”和另一个词语“立即”细细品悟口

诠释着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品读,理解诠释着一个老师的爱与责任,一种高尚的师德,所以课文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舍己救生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满怀深情地齐读课题o

3、问;谭老师曾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n” )点:他不但言传,更是身教!以白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憧得大难来时要舍己为人,不能只顾自己口问:因此人们赞颂他什么?引出“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 ”一句,让学生说说闺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一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誓死护卫学生的高大形象,这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那样干秋万代永放光芒1 (在板书的“千秋”两字上描红)指导齐读,了解最后一节的作用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设计意图=课文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部分还写了学生对谭老师的印象,结合第一、第二自然段,多角度地侧面烘托出谭老师丰满、高大的英雄形象,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主人公谭老师的行动之主观原因。因为谭老师一直是那么爱学生,一直有那样的人生的价值观,所以他在大难之际,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作出了英雄壮举口教学这两部分时紧扣主线,巧妙勾连,以此深化主题,突破难点。

4、拓展升华情感

介绍=在地震灾难中,谭老师用生命之躯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他那锏甸的姿态化作了一尊永恒的雕像,-立在他生前就读的湖南大学校园里(出示图片,形象感受)口问=此时,当你站立在“大爱千秋”的丰碑前,你最想说什么?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用笔表达,倾吐内心真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搜集几个抗震救灾中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安排了一个写话训练,实现文本语言的迁移运用,体现阅读与表达的紧密结合。另外让学生搜集相关事例,拓展阅读,加深感悟口

六、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口我的板书设计是:

5、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简画=左手) (方桌简图) (简画:右手)

张开护住四个孩子

忠于职守大爱无噩

设计意图:板书主要突显人名、姿势动作的关键词以及所折射的人物精神,用爱心形状突显大爱,简明扼要,中心突出o

结束语

本节谍我根据六年级学生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以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日主探索,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q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