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09-09 17:17:19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

《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艳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鱼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喜爱翠鸟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三〉课时安排:

本课准备分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活动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抓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难点: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境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导读第一段,相机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合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具准备:插图、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1、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2、展示翠鸟图,引导观察,感受外形美。

3、图文对照,阅读感悟。

(1)读一读第一段课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

(2)想一想文中描写的翠鸟是什么样子的?

(3)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4)品一品文中那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学法。

[通过电教媒体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特点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自读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学:

(1)自由读2—3自然段,划出描写翠鸟捉鱼动作的语句,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想一想,这些词句突出翠鸟的什么活动特点?那些词句用得准确、生动?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学生自由发言;

(2)相机导引,学习佳句。

4、指导朗读。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击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自读4—5自然段。

1、默读4—5段内容,想一想,老鱼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

2、交流明理。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思活动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诵读

1、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全文。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捉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1)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画一幅画。

(2)搜集其它鸟类的资料,准备编辑手抄报。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小学语文说课稿2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此处隐藏22912个字……来历。

引导总结:大人们安天窗是为了(采光)。

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天窗对孩子们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探究。

(四)精读体悟

1、学生举手汇报感悟。

(1)理解下雨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抓住“偏就不许”“地洞似的”体会孩子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聪明的孩子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拓展想象: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月亮、星星、萤火虫……)

(3)体会晚上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想象画面,理解“被逼着”,感受不情愿的心情。动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脸”,体会向往的心情

(4)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体会想象的合理。

启发思考: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候已经休息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表现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4、理解第8自然段,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风、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通过他们的想象,有了真实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过天窗看到星、云、黑影,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精彩、丰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无奈时的慰藉是什么,从而引起共鸣,加深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

(六)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穷遐想和无穷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真、对那给了孩子光明与快乐的天窗的赞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力求在提挈课文内容之外,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即对孩子们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理解。板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方式和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孩子们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经过丰富的想象,从而有了更真切、确实、阔达的感受。

小学语文说课稿15

【说教材】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说教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