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蛇狂舞》教案

时间:2025-10-24 17:17:19
《金蛇狂舞》教案15篇

《金蛇狂舞》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蛇狂舞》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蛇狂舞》教案1

音乐欣赏:

《金蛇狂舞》

活动目标:

1、结合舞狮子、耍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2、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能用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3、体验乐曲欢乐、热闹的情绪性质,初步了解ABA三段体乐曲的结构特点、B段乐曲对话应答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特点。

活动重点:

通过反复感受音乐,体验乐曲欢乐奔放的情绪,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活动难点:

感知B段乐曲对话应答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特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耍龙灯及舞狮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幼儿已经会唱《金蛇狂舞》

2、物质准备:龙头饰、彩绸、课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欣赏音乐,用不同的形式感知作品欢快奔放的情绪

三、完整表现对乐曲的感知

1、创设一个热闹、欢快的氛围,在活动室里挂满红灯笼、彩带、拉花······在这样的气氛衬托下,放背景音乐《金蛇狂舞》

2、提问:小朋友们,我们传统的节日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知道中国人会用哪些独有的方式庆祝节日呢?(敲锣、打鼓、舞龙灯、耍狮子等)

1、完整欣赏,感受乐曲情绪。

(1)播放无声课件,民间舞龙的欢庆场面。

师:小朋友们啊,仔细看看录像里人们都在干什么?

提问: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人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你感觉这段录像少了什么?(这段录像没有声音)

(2)播放课件,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整的感受一遍音乐。

师:听了音乐你有什么感觉?想做什么?想在什么时候听这段音乐呢?

(3)小结:这首音乐的名字叫《金蛇狂舞》,表现的就是人们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

2、分段欣赏,动作表现。

(1)配乐儿歌朗诵,欣赏B段乐曲,体验歌曲应答结构

播放音乐,启发思维: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里面有几种乐器在演奏?他们像在做什么?

请幼儿朗诵儿歌,教师轻轻为其伴奏。

将幼儿分成两组,将每一句儿歌分成上下两句,一组幼儿朗诵上句,另一组幼儿朗诵下一句,最后的一段随锣鼓节奏一起朗诵。

配乐分组朗诵,引导幼儿用声调、体态、表情表现乐曲旋律中对话应答的感觉。

(2)欣赏A段音乐。

听第一段音乐,请幼儿说说感觉。

引导幼儿分成两组,带头饰结成长龙,随A段音乐表现舞龙灯情景(鼓励各组间绕行、穿插)

1、将A段舞龙灯与B段儿歌对话结合表现乐曲。

提问:小朋友们,这首音乐有几段啊?我们应该怎样表演?

2、为B段创编狮子舞,两组任然按照上下句活动,但不朗诵儿歌。教师手持绣球,引逗哪组,哪组表演,锣鼓节奏处为全体表演。

3、自由表演,体验热闹、欢快的气氛。

幼儿自由选择庆祝方式(舞龙灯、扭秧歌、锣鼓)在A段处表演,B段按2方案进行。

自我评价:

活动内容丰富

游戏贯穿始终

注重幼儿表现

开放性问题不可少,但是也相对的使活动的难度加大,因为幼儿的思维的活跃性很强。

附:儿歌《金蛇狂舞》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正月里来闹新春,龙灯耍的快又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鼓;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咚咚锵咚锵咚锵咚,锵锵锵锵,

锵锵乙锵乙锵锵,乙锵乙咚锵。

《金蛇狂舞》教案2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音乐中热烈欢快气氛,引导幼儿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2、教师用敲锣、打鼓的支作表演,体验b段乐曲的对话应答结构。

3、欣赏a段音乐,组织幼儿整齐有序地双队进行,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协调,配合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儿歌

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

正月里来闹新春,龙灯耍得快又急,

一二三四五,来跳狮子舞,

一二三,来敲锣,

三二一,来打鼓,

敲锣、打鼓,

咚咚锵咚锵咚锵,锵锵锵锵,

锵锵乙锵乙锵锵,乙锵乙咚锵!

2、录音机、磁带。

3、图片、图谱

活动过程:

一、导入,初步欣赏曲子

1、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与幼儿一起听曲子)

2、曲子完毕,提问:你觉得这首曲子怎么样?(睡觉、安静)

3.小朋友真聪明,下面老师请小朋友来听另外一首曲子,注意和前面的曲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4.曲子完毕,提问:这首曲子和前面的曲子相比有什么不一样?(跳舞、高兴 快)

5、小朋友说得真好(或者: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张图谱。下面请小朋友看着图谱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曲子。

6.曲子完毕,提问:老师来问小朋友,这首曲子可分几段?从图谱上看,你能说出哪两段是一样的?

7.真是动脑筋的小朋友,这首曲子是题目是什么?(出示图片)

“金蛇”指什么?(龙)“金蛇狂舞”是什么意思呢?金蛇狂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8.听了这故事,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图谱上的﹏表示什么?可以代表什么?

9.幼儿交流。小朋友真聪明,图谱的中间部分就是老师念的儿歌。

二、分段欣赏,做动作。

1、小朋友会不会念呀?那下面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好听声音来念儿歌,好吗?

2、老师呀要考考小朋友,跟着录音机的音乐会不会念这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试试。

3、小朋友念得真好听,小朋友都看到了图谱上有敲锣打鼓的符号,那谁会做敲锣打鼓的动作呢?老师请小朋友上来表演给大家看,我们小朋友一起来敲一敲。

4、小朋友学得真好,那下面请小朋友跟着音乐边朗诵儿歌边做敲锣打鼓的动作,好不好?

5、小朋友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敲锣打鼓是为了龙灯舞得更加有力,更加漂亮,那龙灯应该怎样呢?请小朋友想 ……此处隐藏13561个字……、初步理解乐曲中的“对话”结构,感知ABA结构。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乐曲,充分表达感受。

1、欣赏民乐《金蛇狂舞》

——这段音乐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随音乐表现。

二、欣赏故事,感知乐曲ABA结构。

1、再次欣赏乐曲,感知乐曲的结构。

——这段音乐有几段?每一段旋律一样吗?

2、分段倾听,理解乐曲中的“对话”。

(重点欣赏B段)

——它们像在干什么?

3、请幼儿分组用小乐器模仿“对话”表演。

三、玩游戏,感受乐曲的欢腾、热烈。

1、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龙随音乐游戏。

——你们喜欢这首乐曲吗?它是我们中国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一首民族乐曲。这首好听的乐曲名字叫《金蛇狂舞》。、

教学反思:

这节音乐课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感受乐曲所表现节日舞龙时的那种热烈欢腾的景象,那大班孩子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积累不丰富,不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二次备课时,我将所有环节紧扣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这个核心展开,把体验B断乐曲的对话应答结构和逐步缩短的乐句结构作为重点,课前我已教会和音乐匹配的儿歌,课中通过感受乐曲ABA结构基础上,让幼儿自由匹配儿歌,然后又慢到快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熟练地进行匹配,通过有效途径引导幼儿走进音乐。不足:课中由于过多的强调B短练习,而没有让幼儿静下心来完整地听几遍音乐,应该鼓励幼儿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让更多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

《金蛇狂舞》教案15

设计意图:

龙是炎黄子孙的象征,是中国人心中神圣的形象。舞龙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众人皆知,又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县区就会以舞梭龙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深受群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经常能看到孩子们模仿着舞龙的动作,乐此不疲。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和喜爱本乡本土的文化艺术,因此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民乐中热烈欢腾的气氛,引导幼儿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2、引导幼儿欣赏乐曲,分辨乐曲结构。

3、培养幼儿与同伴相互协调配合的好习惯,体验舞龙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环境创设:

用绸带、彩带、鞭炮、龙的图片、梭龙道具、民乐乐器(锣、鼓、钹等),装饰活动室四周,营造喜庆的氛围。

活动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感受音乐,感知全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2、感知乐曲的结构。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录音机、VCD盘。

2、乐曲图谱。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引入。

在欢快的《喜洋洋》乐曲中,教师带幼儿跳舞进入活动室入座。

二、欣赏录像,初步感受乐曲。

看完录像后,教师提问:

1、你们看到录像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舞龙?

2、我们现在也一起来学着舞龙的动作,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好吗?(再次播放录像,幼儿自由表现)

小结:舞龙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活动。每逢有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县区都会以舞梭龙来表达欢庆。

三、再次完整地欣赏乐曲。(放音乐磁带)

欣赏后,提问:

1、听完这首乐曲,你们心里有什么感受?

2、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小结:这首曲子的名字叫《金蛇狂舞》,是我国著名作曲聂耳根据古老的民间乐曲《倒八板》加以改编的。这首乐曲旋律昂扬,热情洋溢,表现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适合在欢腾热闹的场所播放。

3、想一想,这么热闹欢腾的音乐,还可以在什么时候播放?

(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分段欣赏,深入的理解与感受。

教师:“这首乐曲有几段?”(三段)

1、教师出示图谱(一),引导幼儿边看图谱边欣赏第一段音乐后,提问:“听了这一段音乐,你感觉怎么样?”第一段有几个乐句?(3个)我们给它取名为A段。图谱一(略)

2、幼儿边看图谱(二)边欣赏第二段音乐后,教师提问:“第二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相似吗?”听了这一段音乐感觉怎么样?我们给这一段音乐取名为B段。

图谱二(略)

3、幼儿边看图谱(三)边欣赏第三段音乐后,教师提问:“这一段音乐与第几段音乐相似?(A段)有哪儿不一样吗?”(结尾部分)第三段音乐有几个乐句?(4个),我们给它取名为C段。

图谱三(略)

4、教师小结:《金蛇狂舞》分三段:A、B、C段。

五、整体欣赏,自由表现。

1、过渡语: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小朋友们一定会很开心。现在请你们选择一样梭龙道具或是乐器,一起舞起来吧。

2、幼儿自由选择道具,在音乐声中大胆创作表现。(教师重点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金蛇狂舞》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2、能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了解乐曲三段体曲式结构。

3、能通过多种形式(语言描述、动作等)大胆的表现对乐曲的感知。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录象、录音磁带、录音机、道具。

活动过程:

1、欣赏第一遍音乐:

“你听时有什么感觉?听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进一步理解音乐:

这首《金蛇狂舞》是我们中国的音乐还是外国的音乐?为什么?”引导幼儿听辨乐曲中的乐器特点。

小结:这首音乐是我国明间一首很有名的乐曲,流传了好多年,这首乐曲表

现们热烈、欢庆节日、舞龙、耍狮子的场面。

3、分段欣赏:

引导幼儿感受第二段的音乐表现的内容。

如:两只狮子对话(通过节奏、音乐速度、乐句长短对比)越来越热烈的对话语气和越来越短的乐句结构。

4、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对音乐的感知,各乐段特点进行表演。

5、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多种步伐、动作表现对音乐的理解、感知。

活动反思:

《金蛇狂舞》是一节中班音乐欣赏活动,由于它的乐曲结构是幼儿不易掌握的,于是我采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分辨乐曲结构,帮助孩子去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解决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另外,在进行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道具充分利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可以说孩子们已经主动投入并沉迷在音乐之中,他们在主动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将活动达到高潮。

《《金蛇狂舞》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